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答案】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以分析出农民迁业造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分)并分析其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
A.麻B.葛C.丝D.棉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玉米种植巳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