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题文】【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各有不便者,三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三年五月,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请于本道两税钱每千增二百,因诏他州悉如之。八年四月,剑南西川观察使韦皋奏请加税什二,以增给官吏,从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两税法的内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为什么实行两税法。(9分)
答案
【答案】
(1)①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②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③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④“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
⑤两税依户等纳线,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答出三点即可得到满分)
(2)①安史之乱消耗了唐王朝的国力
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无法收取赋税
③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开始瓦解,同时导致原有的租庸调制收到破坏。唐王朝原有的赋税体系崩溃,无法继续运转。(每点三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要能翻译《旧唐书·食货志上》中节选的这段史料,这道题考察学生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较为容易的试题,只要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并能有效的翻译即可赋分,但是对学生的语文功底有所要求。
(2)结合第一问进行思考。唐朝的历史分界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它极大的消耗了唐王朝的国力。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各自为政,把持地方军权财权,进而与中央对抗。而唐玄宗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制已经无法运行,已经暴露出均田制开始瓦解,原有的租庸调制度无法运转了,故综合作答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两税法(课标外)·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
【原创理由】通过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运用一定的文言基础,翻译原文。从而能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其次通过第二题考察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通过两税法来理解唐中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与均田制等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与必修内容相联系。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清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于是农村里面分化出大量无业光丁。封建国家征收赋税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丁额无定,丁银难征。”又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的抢粮都达到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的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截成党类围攻城府的时间时有发生……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手续。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实施背景。(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二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针对这种变化,法家的应对措施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2分)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6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A.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下列材料不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A.《本草纲目》:“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B.《农政全书》:“海上(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
C.《三言两拍》:“杨佥宪有所红花场庄子,满地种着红花(药材),广衍有一千余亩。”
D.《红楼梦》:“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