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
题目
题型:江苏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 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主要考察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空间:东西逾万里。时间:前后越千年。这就是长城,一项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工程。《中国长城史》指出,我国长城始建于战国。秦朝修筑万里长城时利用了的战国长城是  [     ]
A.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
B.赵、魏、韩三国北方长城
C.秦、齐、楚三国北方长城
D.赵、燕、齐三国北方长城
题型:0103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隋筑长城是为了防备  [     ]
A.匈奴南下
B.蒙古南下
C.东突厥南下
D.鲜卑南下
题型:0103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西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北京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一

图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后又南迁,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摘自《文化地理学》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根据材料一分析历代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古代自发移民中主要的两种趋向及各自历史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会出现一个高潮?后来又为何大幅度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外华侨历来非常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们曾作出过哪些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比较长城和大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