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2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
(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2分)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秀对儒学持何种态度?(1分)请说明你的理由(1分)。
材料二: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礼坏乐崩……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此大变也。
——康有为
(2)近代“共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1分)该文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心情?(1分)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
(3)“维新”和“帝制”分别是指什么?(1分)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在思索什么? (1分)有何行动?(1分)
答案
(1)“三纲之说”指“三纲五常”或儒家的伦理道德(1分),“王道政治”是指“仁政”或“封建专制统治”(1分),反对(1分),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反对君主专制。(1分)
(2)1912年(1分),儒教遭到破坏、要恢复旧制(1分),对时局的变迁感到无奈(1分)。
(3)戊戌变法(1分)和袁世凯复辟(1分),如何唤醒国民(其它言之成理都行1分),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即可得出结论。
(2)康有为仍然坚持自己的君主立宪制观点,反对共和。
(3)从“国民若观对岸之火”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思索。为了唤醒国民,他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核心考点
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2分)】;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33题)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近代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 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有何变化?(2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期终测评35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企业在上海云集。图一是1865年英国人佛南创办的耶松船厂,图二是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图三是1863年一位商人创办的洪盛机器碾米厂。请分别写出这三个企业的性质。(3分)简要分析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此地云集的社会原因?(3分) 
⑵有人在编辑《上海思想、政治史》时,制作了许多资料卡片。并且提炼了该书主题:“上海在近代是中国先进思想产生与传播中心,也是革命风暴中心。”请按照这一主题思想,完成以下两张资料卡片,每张卡片填写一个历史事件,条目名称自定,简介限60字以内。(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月上海市青浦区高三期末2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李鸿章语《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求者,何必夷人?何以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是什么?双方的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2)与中国洋务运动同时,世界史上还发生了哪些改革(列举二例),结果如何?(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出了洋务运动?为什么结局都是失败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广东省六校联合体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7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6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5分)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3月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27题)(14分)
1923年,梁启超发表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意识有了怎样的觉醒。(4分)
材料二 “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多年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
(2)这一时期有哪些斗争推动了这两宗事业的完成。试分析评论梁启超的上述观点。(6分)
材料三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
(3)上述言论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根本因素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