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
题目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题: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或:农奴的反抗)。
(2)史实: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影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主要考察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     ]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1712年,彼得一世“建立了新都圣彼得堡——新俄罗斯的象征”。“新俄罗斯”巩固了
[     ]
A.金融贵族和工业家的国家
B.手工场主和贵族的国家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家
D.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