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串。……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串。……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一一《宋史》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除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史。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一一《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中王安石对于"国用不足"的分析是否准确",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当时能否实现?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措施,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什么现象实施的,效果如何?
(3)材料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
答案

(1)不正确,国用不足是因为北宋政府机构重 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较大;北宋还要向西夏、辽赔付大量的战争岁币。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和地主的财富建立在对农民剥削的基础 上。
(2)市易法。它主要针对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它的实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3 )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的情况下进行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然王安石变法中也存在用人不当等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的掌 握,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一问学生在回答时应注意王安石和司马尤争论的核心在于人才的作用,而能否实现应从皇帝、地主、农民三者在封建社会中的关系来思考;材料二 反映的主要是政府平抑物价的举措,结合变法内容可判断应是市易法;最后一问学生在回答时不能被引文所迷惑,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应立足于变法的意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串。……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以下各项变法措施反映了这一思想的是  (    )
A.保甲法B.保马法C.青苗法D.将兵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小题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小题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上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③王安石募役法④商鞅按军功授爵⑤唐实行募兵制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可能引起大商人激烈反对的是
A.农田水利B.募役法C.市易法D.保甲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6分)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