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 >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但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A项说法错误。B项是冗费的教训,故排除;D项说法是冗兵带来的后果,故排除。“冗官、冗兵、冗费”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因此选C。
核心考点
试题【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域”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2分)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2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1分﹚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2分﹚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针对北宋“国用殚竭,民力空虚” 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结果怎样?﹙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正是这一观点使王安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也使他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对经济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不肯接受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根本弄不明白,他以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观点,一是认为财物完全是天地所生,忽视了人的劳动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二是认为财物是一个常数,不会增加,不懂得世间还有扩大再生产。因此,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
王安石则主张“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是可以不断增加、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理财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了强调开源、强调发展生产,王安石对盲目的节用表示反对,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误解。
司马光之辈既然不懂还有开源一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节俭一法了。节俭当然是美德,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然而如果只会节俭,一味强调节俭,就势必会减少必不可少的开支,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而且,过于抑制需求对发展生产也是不利的,现代经济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前几位皇帝除真宗外,都是比较节俭的,然而单纯讲节俭却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皇帝节俭,大臣、贵族都奢费无度,也是毫无意义的,仁宗朝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徐文明《十一世纪的王安石》
(1)依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结合史实说明王安石变法中采取的“天下财富依天下而生”的措施及作用。(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