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所说的农民疾苦是什么?(2分)为解决农民的疾苦采取了那些措施?(2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朱熹分析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答案

(1)问题:北宋中期财政严重。(2分)
原因: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加了军费;增设官吏,增加了官俸;要给辽和西夏“岁币”;统治者奢侈腐化。(答出3点即可得3分)
(2)疾苦:徭役繁重;土地兼并。(2分)
措施:免(募)役法;青苗法。(2分)
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盘剥或特权。(回答出3点即可得3分)
(3)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回答出4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财政困难)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回答后一问要联系所学的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民族政策等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时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及变法中王安石的解决办法。分析材料“……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疾苦”的含义 。结合变法中的“富国之法”的相关内容回答措施。联系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解答影响。
(3)本题是借朱熹之口,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首先分析材料“朱熹尝论安石‘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可知原因有:侧重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个性缺陷。再联系所学“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等。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主要考察你对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2分)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3分)
材料二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根据材料二、三,评价王安石的免役法。(5分)
材料四 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惇)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
——(南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一
材料五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注:王安石)。
—— 梁启超《王安石传》
(3)材料四、五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梁启超为何这样评价王安石变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革科举考试 ②实行将兵法 ③实行农田水利法 ④实行募役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