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12分)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12分)
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第4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胡族君主”是如何“身体力行”,“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的?(8分)
(2)“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有何特点?(2分)其意义如何?(2分)
答案
(1)史实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2分)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迁都洛阳;(2分)下令禁止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汉姓,促进胡汉通婚;仿汉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尊孔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2分)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把民族融合推向新的高潮。(2分)
(2)特点:互相渗透、取长补短。(2分)
意义:各民族差异缩小,增进民族团结,为再次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新的活力。(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12分)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谥号是指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用以褒贬善恶的称号。以下属于以谥号命名历史事件的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四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3分) 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3分)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3)透过材料三,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4)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                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④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