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国、保教、保种,合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 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故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回教,无理者也,土耳其猛 鸷敢战而回教存。佛教,近理者也,印度蠢愚而佛教亡。波斯景教,国弱教改;希腊古教,若存若灭。天主耶苏之教,行于地球十之六,兵力为之也。我圣教行于中 土,数千年而无改者。五帝三王,明道垂法,以君兼师,汉、唐及明,宗尚儒术,以教为政。我朝列圣,尤尊孔、孟、程、朱,屏黜异端,纂述经义,以躬行实践者 教天下。故凡有血气,咸知尊亲。盖政教相维者,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
——张之洞《劝学篇·同心》
材料三: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
二、本会遵奉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95年6月18日)上谕,卧薪尝胆,惩前毖后,以图保全国地、国民、国教。
三、为保国家之政权土地。
四、为保人民种类之自立。
五、为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1898年5月7日)(节录)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卫鞅、甘龙、杜挚各自的观点。﹙照抄原文不给分﹚﹙6分﹚
⑵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角度,分别评价张之洞的“保国、保教、保种”与康有为的“保国、保教、保种”。﹙10分﹚
答案
⑴卫鞅的观点:①创新不能瞻前顾后②治国要与时俱进﹙2分﹚
甘龙的观点:无为而治﹙2分﹚
杜挚的观点:治国循礼,降低政治成本﹙2分﹚
⑵评张之洞的“三保”:“保教”是联结“保国”与“保种”枢纽。儒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固守旧礼,拒绝民主化改革,使中华民族遭遇更大的民族耻辱。﹙5分﹚
评康有为的“三保”: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摆在第一位,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维新派爱国救亡的主张和努力,但保孔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5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主要考察你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预示着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的是    (    )
A.设立县制B.废除井田制
C.实行按军功授爵D.推行什伍连坐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改革中影响最大最彻底的是    (    )
A.管仲改革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    )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典·食货》载:“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此段材料表明商鞅“诱”三晋之人的直接目的是   (   )
A.完成统一目标B.增强军事实力
C.鼓励商业活动D.发晨农业生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