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注:告诉)于君,发仓廪(注:粮仓)以赈(注:赈济)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注:显示)君之无惠(注:恩惠),而见...
题目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注:告诉)于君,发仓廪(注:粮仓)以赈(注:赈济)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注:显示)君之无惠(注:恩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到伤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办,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四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转折及其理论超越》

材料五 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五与材料三相比,中国共产党对”民生“赋予了什么新内容?并根据这两则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4)共同富裕,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注:告诉)于君,发仓廪(注:粮仓)以赈(注:赈济)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注:显示)君之无惠(注:恩惠),而见】;主要考察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就是树立党的理论旗帜,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三次会议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次是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一次是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一次是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这三次会议是

[     ]

A.一大、二大、七大
B.一大、七大、十二大
C.一大、七大、十五大
D.一大、七大、十四大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四大         
D.十五大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哪项属于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 [     ]
A、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18世纪,西欧先后产生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进步思潮;19世纪中期,又出现了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进步思潮。上述进步思潮促使社会变革,并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书籍,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后者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理性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指什么?二者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人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午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