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8(2009年4月合肥市高三第2次质检)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8(2009年4月合肥市高三第2次质检)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这两段话说明         
①   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
②   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
③   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④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6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美国想改变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上台后,中美关系正常化。
核心考点
试题【8(2009年4月合肥市高三第2次质检)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08海南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
材料
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议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其故何哉?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
——陈独秀答胡适函(1917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对文言与白话之争性质的判断及他对反对者的态度。(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态度进行评论。(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09年广东历史)(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09年海南历史)(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分三权,就是专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统治阶级总是“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备,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现在,当它已达到这一步时,它就会使行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孤立,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成为和自己对立的唯一对象,以便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
【材料三】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2月1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国会,并决定在3月5日进行大选。大选的结果是共产党仍拥有81个议席。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在3月23日强行通过了《授权法》,规定授予希特勒政府为期四年的独裁权力,在此期间政府无需国会和参议院的同意就有权颁布法律。此后,德国国会名存实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德国不复存在。
请回答:
(1)孟德斯鸠所说的“三权”是指哪三权?他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马克思的论述,在三权分立不完备的国家中,哪一项权力极有可能凌驾在哪一项权力之上?(2分)
(3)马克思的这篇著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而写的?请简述这一历史事件是怎样印证马克思的观点的。(5分)
(4)材料三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是否证实了马克思的观点?请简单论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对此,你有何看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