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9世纪40—6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据此回答:(1).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世纪40—6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据此回答:
(1).地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那些抗争和探索?(6分)
(2).农民阶级进行了那些抗争和探索?(6分)
(3).简要评述上述的抗争和探索活动.(6分)
答案
 (1).地主阶级: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关天培等爱国将领英勇抵抗英国的侵略.魏源、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6分)
(2).农民阶级: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6分)
(3).A.抗争活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B.探索活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摆脱闭关锁国牢笼起了积极作用,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C.这一系列的抗争和探索活动均因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6分)
解析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及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世纪40—60年代的主要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及其相关知识的分析、概括及评价能力。第一问主要从地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上和思想上的抗争和探索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二主要从农民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上和思想上的抗争和探索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三问要求结合史实对上述抗争和探索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意区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核心考点
试题【19世纪40—6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据此回答:(1).地】;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宋明理学是我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叙述那些为事实?
①理学与道学是宋代思想界的两大主流
②宋代理学特重心性的探讨,其兴起系受当时社会的需要与佛教、道教的影响
③朱熹以后,四书取代了五经的地位
④宋代以后,儒学大为盛行,此与宋儒推动社会事业有关
⑤“陆王学派”是指陆象山与王安石一系的思想家
A.①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本中国史学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该书的章节内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请问这本书为何﹖
A.史记B.史通C.通典D.资治通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资料一: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谈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时,指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研究古代社会的学者,谈到历史家在历史写作中的角色时,说:「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对于这两段数据,我们应如何理解?
A.资料一对史学表现乐观精神,资料二则透露悲观心理
B.资料一的重点是史料,数据二的重点是史家,彼此并无关联
C.两段资料都否定历史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D.两位学者都受到近代欧洲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