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2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指:“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根据材料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仅有几十个字,对学生知识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把握该题的立意,即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都是以教育为基础的;要注意把握“3+X”高考命题特点,试题设问的限制性越来越强,答案短小精炼。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
①霸权主义横行 ②南北差距加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 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创立人民教育制度是在
A.苏区
B.解放区
C.新中国成立后
D.十年“文革”期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概述六朝、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有什么新的突破?简要分析这三个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曾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
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
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限制外海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杨火喜《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其被停航的原因》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