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朝代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上人口增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北方再也看不到连片种植桑麻的景象了。
——摘自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移至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北方丝绸生产日益萎缩。
(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削减桑麻改种谷物;北方森林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北方战争的破坏,大批技术工人南下;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只要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要注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
中国是丝绸大国,古代丝织技术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部分知识是中国古代史中主干知识之一,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点知识。本题以中国古代丝织业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原因及启示。审题时要抓准“生产格局”四个字。解题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作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摘自《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四:“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早在雅各宾派专政的初期,法国资产阶级就已经对革命政府以恐怖手段制裁资产阶级的非法活动心怀不满了,但是在1793年年底以前,他们的不满尚未发展到想推翻雅各宾专政的程度。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上,革命专政内部还是比较稳定的、团结的,它得到人民的支持,要想推翻他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当时他们还需要这个专政,如果没有这个专政抗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封建制度就有复辟的可能,而这是资产阶级所不愿意的。但是等到1794年入春以后,情况就变化了,当时雅各宾派领导集团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要想推翻他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在法国多次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封建复辟的危险已经解除了,资产阶级不再需要雅各宾派专政了。同时资产阶级对于1789年以来的政局多变早就感到厌倦,而对于雅各宾专政下的变幻莫测的政局更感到不安,他们要求一个安定的局面,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于上面的原因,资产阶级在1794年上半年就下定决心颠覆雅各宾派的统治。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就是沼泽派及丹东派残余分子,而被打倒的、被镇压的吉伦特派及阿贝尔派残余分子也附和了他们。
(1794)7月27日,……国民公会乃通过了逮捕罗纳斯庇尔、丹东及圣鞠斯特的决议。……以来法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干戈扰攘的杌陧不安之中。……而动荡不安的局面是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的,因此法国历史的发展要求结束这种局面,而只有推翻雅各宾专政,才能结束这个局面。这样,推翻雅各宾专政,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刘祥昌《世界史·近代史》
请回答:
(1)概述雅各宾派倒台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有人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专政,是法国历史的倒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此观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05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纪事》上,发表了同一作者的三篇文章,其中《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是有关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三篇论文的作者正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年仅26岁,轰动了整个学术界。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子能利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核能的发现对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953年春,世界著名学府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在宽阔的礼堂两侧墙壁上,镶嵌着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的彩色大理石画像。其中,有哥白尼、迦利略、达尔文等人。中国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也在其中,一位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另一位就是中国明代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中学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P116
材料2、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经济高峰的到来,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明朝后期涌现出一批科技巨著,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的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旧版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文化》
(1)材料1中提到的其他国家的三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李时珍的画像为什么能够镶嵌在莫斯科大学礼堂的墙壁上?
(3)材料2提到的几位中国科学家除了李时珍外,你能够概括出主要成就吗?概括这些著作的总体特征与材料1中的其他国家科学家成就的区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英国皇家协会会长汤姆逊增说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相当不容易,当时有许多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经获得的奖章,结果评审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获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奖。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2、一般公众甚至是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的公众仍然会用城市毁灭来想象,根据了解,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够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能够毁灭象伦敦、纽约、莫斯科那样大的城市……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能够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结合材料1,如何看待爱因斯坦获奖时发生的事件?
(2)材料2反映了爱因斯坦什么主张?
(3)简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