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开始于A.1949年B.1953年C.1956年D.1978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开始于
A.1949年B.1953年C.1956年D.1978年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起步。故选B。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开始于A.1949年B.1953年C.1956年D.1978年】;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对经济全球化的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A.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B.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区域集团化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 农业增加50%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 读下表
 
1978年
2000年
城市数量
193个
663个
小城镇
2173个
20312个
市镇总人口
1.7亿
4.56亿
城市化水平
17.9%
36.1%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3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地能力增强
B.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D.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地关系的认识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解析题:(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