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
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二: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2)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3分)
答案
(1)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分)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2分)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3)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列出2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及推动因素,解读材料信息和明确战后欧洲、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兴起是解题的关键。(1)结合冷战在欧洲的表现及在亚洲的热战主要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来归纳说明;第二问考查多个力量中心崛起的原因及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主要有欧共体、日本和中国等。(2)考查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的特点,主要是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地加强等角度进行分析。(3)分析中国崛起的因素,主要从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经济、政治方面的政策、措施等来归纳。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他所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历史研究应轻方法,重史料
B.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地位同样重要
C.历史研究把史料和方法合二为一
D.历史研究应该认真钻研史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
A.“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涂之人可以为禹”
D.“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 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
材料三  “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2008年8月)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8分)
(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 ,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