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0分)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回溯历史,国学的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在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溯历史,国学的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在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 。”(胡适 《说儒》)
⑴请根据材料一,完成以下表格:(4分)
 
特  点
观 点
儒家
孔子的思想是关于道德的、政治的,……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
     
A
道家
道家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思考和内省上,希望借此理解统治世界的自然法则,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不再参与他们不懂或者无法控制的事情的话,就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法家
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B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全球史》(上)
材料二:西汉早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⑵材料二中“董仲舒的理论”指的是什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理论?(4 分)
材料三: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材料四: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宋·文天祥《正气歌》
⑶经过魏晋隋唐的沉寂,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历史上的新时代,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4分)
材料五:明清时期,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理学的抨击声。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
⑷材料五李贽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8分)
答案

⑴A: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分)B:法家: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分)
⑵“董仲舒的理论”指的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他提出这种理论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皇权;同时又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体现儒家“仁”的思想。(4分)
⑶理学以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等级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庄严。(4分)
⑷原因:经济上,明朝后期,江南一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和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政治上,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思想上,理学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的教条,不适应社会的发展。(6分)意义:李贽大胆向正统思想挑战,质疑孔子的绝对权威,对后人具有启蒙作用;他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了人的正当私欲,发展了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或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促进了社会进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并结合所学知: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依据“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并结合所学知: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2)依“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可见其君权神授的理论;依“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可见其天人感应的理论;结合所学知提出这种观点主要好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皇权;同时又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3)材料三主要说了三纲五常维系了封建等级,压抑了人们的欲求,“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可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材料四从另一面叙述了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注重气节、品德,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4)材料五中李贽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回答,李贽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其进步意义在于对后人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同时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促进了社会进步。
核心考点
试题【(20分)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回溯历史,国学的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在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二: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有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的是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其共同特征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根据图片文字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适当的主题
A.民主政治的成就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 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    
A.实行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中国国情, 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