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保持节俭是美德,但不节俭却可以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就是节俭的悖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保持节俭是美德,但不节俭却可以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就是节俭的悖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中》
材料二在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蓄)化。
——《管子·侈靡》
材料三社会一经济形态与欲望形态的转型对比表
欲望形态
社会
经济模式
节俭主义
传统社会
计划经济
消费主义
工业社会
市场经济
——摘编自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
材料四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末,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减少消费,当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
——《陈云文选》1954年“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对节用的认识。(1分)据材料二,指出管子的经济思想与墨子有何不同?(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观点的合理性。(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节俭与消费的认识。(2分)
答案

(1)认识:利民,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1分)
不同:鼓励消费,带动生产。(1分)
背景:诸侯争霸;小农经济发展;百家争鸣。(3分)
(2)社会:落后农业国,生产力低下;
经济模式:计划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视积累,轻消费;
精神境界:提倡奉献。(6分)
(3)认识:崇尚节俭和合理消费相统一 (俭而有度,合理消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和“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等三段材料中可以得出墨子对节用的认识。从材料“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并结合材料一就可以得出管子和墨子思想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本题是开放型题目,本题属于同意型观点题,同意型观点题就是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目前看到的是两种观点)观点,一般而言这两种观点都具有合理性,因此考生只需在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观点,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合理性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问题。本题主要考查保持节俭是美德的问题,根据三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墨子崇尚节俭,管子崇尚消费,再结合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策,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崇尚节俭和合理消费相统一。
核心考点
试题【(1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保持节俭是美德,但不节俭却可以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就是节俭的悖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谋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淡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下列对文中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吃饭应该追求食不厌精B.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C.人应该无私无欲D.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表,从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人)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①17—19世纪中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②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国家长期和平与统一
④鸦片战争对中国农业经济有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 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C.资本主义城市经济不够发达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的不正确的是
A.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B.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C.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D.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