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立,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53年—1954年,在与资本主义的印度等国处理外交关系时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立,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53年—1954年,在与资本主义的印度等国处理外交关系时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A.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B.受到中印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C.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外交政策D.新中国外交方针进行了调整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亚非拉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美苏两极对峙,在外交上中国坚持“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同时与美国尚未建交,急需周边国家支持背景下,***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据此综合分析可知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到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故选C。
核心考点
试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对立,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53年—1954年,在与资本主义的印度等国处理外交关系时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8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1953年)  《选民证》(1953年)
A.选举代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C.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民代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9年7月,美国取消美国人前往中国旅行的限制,取消对中国非战略物资贸易的限制;随后,尼克松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些举动表明美国
A.孤立中国政策的彻底***B.试图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C.准备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D.积极回应中国的“乒乓外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学者普遍认为,二战后德国的认罪态度,使得德国依靠自己的诚意消除了笼罩在法国及所有欧洲人心头的阴云,而法国则把德国作为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下列表述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德两国相继加入“北约”组织
B.欧洲联盟的轴心是法德两国
C.在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上,法德两国立场完全一致
D.法德两国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与隋杨帝具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民生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杨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下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丁男不供(不足),始役妇人”。
材料二 贞观八年,太宗谓待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科差:对平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1)概括材料一中隋杨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据此分析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6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与隋杨帝的不同之处,他在发生政策方面的特征是什么?由此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