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三民主义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
题目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四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1)结合材料一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为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先后提出过哪些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现阶段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带来的社会弊端。方案: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节制资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2)措施:压缩农业、牧业生产规模,政府给予津贴。目的: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渡过经济危机。
(3)特点:以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影响: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从农民身上收取得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
(4)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主要考察你对三民主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材料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准确理解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北京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