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国真理的途径之一,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B.康有为C.林则徐D.洪仁玕...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国真理的途径之一,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林则徐D.洪仁玕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近代“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A项把林则徐、魏源的学习思想用在了实践;B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是第二个阶段的学习;D项是农民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但是晚于林则徐和魏源。
核心考点
试题【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国真理的途径之一,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B.康有为C.林则徐D.洪仁玕】;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鸦片战争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林则徐、魏源作为这一思想的先行者,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的实践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鸿章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说明洋务运动(  )
A.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B.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
C.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上述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  )
A.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彻底改变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C.清醒认识西方科技先进之处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