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 对西方文化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
题目
题型:四川省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

A. 对西方文化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答案
A
核心考点
试题【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 对西方文化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
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题型:海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     ]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伏尔泰眼中的中国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康熙帝曾下旨“凡西洋传教士不遵守利玛窦遗规,一 律驱逐出境”。圣旨中“利玛窦遗规”的含义是[     ]
A.入乡随俗,遵行中国礼仪  
B.切磋学问,不得结交权贵
C.立足边缘地区,勿入京畿重地
D.研究天文历算,不得涉猎儒学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海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