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明显改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 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略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史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是   [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等工业设施   
C.农村正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你认为造成从1952年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农业合作社的设立 ④公私合营的发展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有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③全部工程集中于东北地区 ④农轻重协调发展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如下表所示,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产量、发电量方面的比较。为克服下表中这种状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上海·金茂大厦
(1)列举两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举措。
                                                                                                                                                                
(2)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