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在1920年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1920年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这表明
A.改造中国与世界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是改良
B.在党的筹建时期党的早期积极分子理论上尚不是很成熟
C.党的早期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D.党的早期积极分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暴力革命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从“改造中国与世界”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等信息,结合时间信息分析,党的积极分子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未涉及怎样改造中国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十月革命,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式和途径,D项排除。
核心考点
试题【***在1920年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面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成分构成示意图,图片反映了1925年的国民党

绥远国民党成员构成图     湖北国民党成员构成图       广东国民党成员构成图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C.实行了土地革命的政策D.革命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碍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⑤“西柏坡”精神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C.①③④②⑤D.①③④⑤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其中问“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夏禹、闵子骞、曹大家(各4人)、曾子、孟母、孔融、秦良玉、司马光(各3人)、孟子、班超、匡衡(各2人)、神农、舜、管仲、商鞅、缇萦、苏武、关公、孔明、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儒、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华盛顿、林肯(各1人)等。
材料二: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16.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119人(18.0%):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337人(51.1%):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118人(17.9%):建立联邦制
18人(2.7%):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中,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华盛顿和林肯各有一人崇拜的调查结果,你如何理解?(10分)
(2)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进行过怎样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第(2)种回答类似。(4分)
(3)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是问卷调查的重要内容。以材料二为例,你认为问卷中还要设计哪些方面的问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共“二大”宣言:“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共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