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材料...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1)概括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的立足点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
(1)同:推动了北魏的汉化(2分)
异:材料一认为改革导致北魏国势衰微,材料二认为改革带来北魏的强盛;(4分)
(2)材料一以北魏政权和鲜卑文明为立足点,材料二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为立足点(4分)
原因: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5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材料】;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值此中国局势危机之际……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平贸易之原则。
材料二 中国被瓜分,将使全体中国人为共同目的而反对外国统治者……到处表现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为今日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欧洲人。……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持满洲朝廷。                 
――赫德《中国实测论》
材料三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这部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仍然享有种种大权,如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但同时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尽管幅度有限,但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第144—145页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406—410页
请回答:
(1)你认为哪一个材料最能说明当时中国未被瓜分的原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2)据材料三,清政府要实行的是什么政治体制?它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它的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简要评价材料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
A.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B.武汉是民主革命的摇篮
C.革命***身先士卒精神的鼓舞D.危急时刻革命新军的首创精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歌,顾名思义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19世纪前,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国歌,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歌词中“揖美追欧”和“旧邦新造”分别指什么?(2分)
(2)当时我们“揖美追欧”的过程中颁布了哪个重要的法律文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文件的历史意义?(2分)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949年,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3)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国人民的心声?(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华民族在此次最危险的时刻能最终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的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孙中山
材料三: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四: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材料五: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何不同?(2分)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2)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分别是中共哪几个时期的土地政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为实现材料三的目标制定了怎样一条土地革命路线?(4分)谈谈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4分)
(4)材料四中的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与材料三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6分)
(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中土地政策的变化,分析中共调整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6)综合上述材料,就“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而言,共产党人与资产阶级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