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就清朝的皇权体制而言,皇帝和军机处是最高决策层。中央和地方官员必须通过“请旨”方能获得事权。这种权力结构势必会牵制总理衙门的职权,很难以一个独立的外交部门行使职权。从晚清的对外交涉内容来看,外交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交涉,而且还包括一切与洋人打交道的事务。这种把外交、通商、洋务混为一谈的状况,使总理衙门的功能不能专门化,成为“洋务衙门”。与此同时,由于洋务不仅包括交涉,而且包括海防,而这些事务不得不依靠地方实行,从而导致总理衙门行使职权时不得不依赖地方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扩展,他们的职权扩展到海防、练兵、洋务企业等方面,并依据这些实力,扩大了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力,以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督抚外交”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东南互保”。
——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早期的最高外交权力是由国家元首 (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等)、立法机关(参议院、国会等)以及政府(国务总理、国务员等)执掌、制衡的。外交权力的分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来划分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1914年,经过二次修正的《外交部官制》明确指出:“外交部直隶于大总统,管理国际交涉及关于居留外国人并在外侨民事务,保护在外商业”,这是对外交部职能的一次完整的表述。1921年,根据中国外交形势的新变化,《修正外交部官制草案》重新出台,增设条约司,这是适应当时中国希冀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要求的一种表现。1927年7月,又一个新的《外交部官制》颁布,而同时另设情报局,这使得外交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组织更加完备。                       
——李兆祥《中华民国早期的外交立法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外交体制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外交相比于晚清的主要变化及认识。(15分)
答案

(1)(10分)
①晚清外交体制的形成是适应外来挑战的反映(或西方冲击传统朝贡体制,政府被动进行官僚机构改革);
②对外交涉体制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
③晚清外交机构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④总理衙门作为外交机构职权受皇权专制制约,缺乏独立性;
⑤晚清外交机构对外交涉内容广泛、繁杂。
⑥地方督抚极大的影响晚清外交。
(答出每一要点赋2分,最高不超过10分)
(2)(15分)
变化:①通过立法来确认外交权力的分配和制衡机制;(2分)
②外交部成为外交运作的枢纽机构;(2分)
③外交部职责逐渐明确专一,组织结构日趋完善;(2分)
④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分)
启示:①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变革是国家近现代化的产物和重要表现形式。(3分)
②外交体制的变革必须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2分)
③外交体制的变革必须顺应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这种把外交、通商、洋务混为一谈的状况,使总理衙门的功能不能专门化,成为“洋务衙门”...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扩展,他们的职权扩展到海防、练兵、洋务企业等方面...“督抚外交”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东南互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晚清外交体制发展的特点。
(2)结合上题内容再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早期...外交权力的分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来划分的...这是对外交部职能的一次完整的表述...这是适应当时中国希冀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要求的一种表现...这使得外交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组织更加完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民国时期外交相比于晚清的主要变化。其认识主要可以从产生、作用、发展方向等方面说明。
核心考点
试题【(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4分)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黄帝热”。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
——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
——《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
——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材料三  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李宗刚、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帝热”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自发的”还是“系统的”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5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4分)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是对右侧漫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准确解读的是
A.1898年开始变法维新B.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
C.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D.1916年袁世凯暴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唐代在①设置市舶使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在③能找到明代中书省遗址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④成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下列文献中有相似规定内容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1年《邦联条例》
C.美国联邦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