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答案
(1)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
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迫上海等五口开埠;附件中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
(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进一步的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
(4)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
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海防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揭示的问题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后果联系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史实来回答。第(2)问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第(3)问从制度的差异来回答根本原因,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说明海疆主权的破坏。第(4)问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清朝政府华侨观念以及华侨政策的转变,学者颜清湟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清初阶段,清政府因袭明朝的政策和观念,起初将华侨视为“弃民”、“罪犯”和“潜在的汉奸”,后又将之视为“政治犯”、“谋反者”和“叛逆”。
二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汉奸”,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华侨对外来侵略者给予帮助。
三是1860—1876年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苦力”。其原因在于1860年英国强迫中国允许其臣民在英殖民地工作后,清政府对出洋华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转而较为同情这些受拐卖的华侨。
四是1876年后,清政府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这表明中国已承认华侨是不应再受侵犯的合法公民。
由此看来,清政府由以前的弃侨转向护侨,始于1860年之后。而且,在这一政策转变过程中,华侨的人权逐步得以体现和维护。特别是1876年后,清政府开始视华侨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到了1892年,薛福成接到黄遵宪请求朝廷豁除海禁的上疏,就给总理衙门大臣上书专论豁除海禁以招徕华民。1893年9月13日,清朝政府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从此,海外华侨与国内臣民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
——摘编自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
(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华侨观念及华侨政策的演变。(10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演变的原因。你怎样理解上述现象?(1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图1                                图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清政府代表(  )
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D.不谙近代外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一一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一一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拖。(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
……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哉?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张之洞著《劝学篇》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张之洞对“兴民权”、“开议院”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9分)
(2)你如何看待张之洞对“民权”和“议会”的看法?(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