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科学技术 > 《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下列著作中体现“救荒”思想的是A.《论衡》B.《抱朴子...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下列著作中体现“救荒”思想的是
A.《论衡》B.《抱朴子》C.《农桑辑要》D.《农政全书》

答案
D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下列著作中体现“救荒”思想的是A.《论衡》B.《抱朴子】;主要考察你对近代科学技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黄帝内经》 B.《授时历》 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
(1)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何时哪位发明家发明的?指南针在我国古代何时开始应用于航海?(4分)
(2)“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指什么?(2分)
(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主要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4)中国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D.造纸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徐霞客游记》中有如下文字:“一村依山逐洞,亦幽栖之胜”。“村亦百家之居,依山汇水,真山中之乐墅也”。“大寨诸村,山回谷转,夹坞成塘,溪木连云,堤篁夹翠,鸡犬声皆碧映室庐,杳出人间,分虚隔陇,宛然避秦处也”。“岭半得一山家,傍植芭蕉甚盛”。以上文字展示了                                                             (   )
A.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
B.辞官避祸、归隐林泉的文人心态
C.明代自耕农自给自足的生活乐趣
D.不假矫饰、秉笔直抒的史家品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宋元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东亚经济圈的发展状况是什么?结合材料和19世纪中国的变化分析其原因。(10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