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24分)为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4分)为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人口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等的认识和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十三经注》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的人口观》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2分)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8分)
材料五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I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4分)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4分)
答案

(1)变化:由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到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2分)旧观念的原因: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4分)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相同点:鼓励生育。(2分)影响:①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2分)②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3)核心观点:工业化和人口的过快增长,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世界性问题。(4分)
(4)借鉴: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重点理解材料一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是重视男子传续家族血缘的作用;材料二中的“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稍作改变即是新生育观的变化。关于旧生育观、新生育观各自的产生原因,可从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2)对比材料三、四,很容易概括出英中两国共同的人口政策;“英国人口快速增长”、“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可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人口大量增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1962年……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可知当时中国人口大量增长影响了中国经济正常发展。
(3)注意材料五的第一句“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和最后一句“生态困境……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可以概括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包含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恶化的程度。
(4)本小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建议答案应涉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正确的生育观念、适当的人口政策等。答案要具体、准确,切忌空话、套话一大篇,言之无物,不知所云,要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有切实的借鉴、指导意义。
核心考点
试题【(24分)为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主要考察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钢铁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总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不断大          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从“欧洲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叙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张广勇《全球通史·史论》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材料四 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局域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1)福泽谕吉提出了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评判这一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经济扩张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4)据材料四,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付?(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法国史学名著《文明史纲》中提到, “18世纪期间科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总的来说,它限于深思熟虑的理论层次上,与技术无法协调配套起来,后者仍处于工匠的阶段,很少向它提出任何问题。到了18世纪末,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工业本身向纯科学而不仅仅是技术——手工和手艺的学问——提出了要求”。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和技术结合得不够紧密,理论向技术的转化尚不理想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工匠根据经验总结而得,与自然科学的进步无关
C.18世纪的科学研究停留在逻辑推导和理论归纳阶段,缺乏实用价值
D.工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紧密结合,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在传统英文写作中本来只能用作单数名词,19世纪开始,英文著作中将“civilization”改作复数。而进入20世纪,“civilization”又开始用作单数。下列对导致“civilization”一词单复数形式变化原因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欧洲思想界突破欧洲中心论,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故“civilization”作复数
B.19世纪前,欧洲和世界各地都不是工业文明,同为农耕文明,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C.19世纪前,欧洲人认为西方文明之外的国家都是野蛮的,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D.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西方工业文明一统天下,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为1851年——1911年英国妇女就业统计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年份
1851
1871
1891
1911
农业雇工(%)
3.86
0.441
0.36
1.11
制造业(%)
24.73
23.28
25.52
28.07
教师(%)
1.05
1.66
2.46
1.91
失业人数(%)
43.48
38.76
36.64
34.60
A.工业文明发展改变妇女就业状况 
B.近代英国教育重视男女平等
C.民主启蒙思想传播提高妇女地位 
D.性别分工导致男女权益差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