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年份可再生资本土地储备、金银具、铸币等总计168...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
年份
可再生资本
土地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总计
1688年
112
180
28
320
1800年
665
825
250
1740
1832年
1112
1438
293
2843
1863年
3749
1864
500
6113
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是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表格反映出在财富结构构成中,17世纪“土地”所占比例最大,体现出农业国的特征,工业革命后,19世纪“可再生资本”所占比例最大,“土地”所占比例下降,体现出工业国的特征。C项更符合题目“本质”的要求。
核心考点
试题【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年份可再生资本土地储备、金银具、铸币等总计168】;主要考察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李建德在《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说:诞生于工业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制度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判断。这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度B.资本主义工厂制度
C.资本主义企业制度D.资本主义垄断组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13—1938年英、法、德三国对外出口占欧洲总额百分比情况统计表》,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英国
26.1%
23.6%
22.2%
德国
24.7%
19.3%
21.1%
法国
13.6%
13.7%
8.6%
A.法德两国经济水平逐渐赶超了英国    B.英国对外出口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
C.法国和德国的海外市场均小于英国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一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
——引自天涯社区
材料三 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
——(美)保罗·戴维森《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何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率先确立自由贸易“国策”的背景和目的。(7分)
(3)材料三的主张对“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有何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4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