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修建陵墓时大多注重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到十五世纪时,陵墓的修建则突出了世俗因素...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修建陵墓时大多注重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到十五世纪时,陵墓的修建则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和业绩。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建筑风格的改变
C.思想解放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消失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中世纪由于受基督教的束缚,人们对上帝比较虔诚;到了1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播,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所以答案选C。
核心考点
试题【建筑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修建陵墓时大多注重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到十五世纪时,陵墓的修建则突出了世俗因素】;主要考察你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二 人们应处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海国图志》问世后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几乎在同一时期,《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1)恩格斯所说的“巨人时代”是哪一时期?为什么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时步的变革”?(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从这个角度分析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国图志》在国内所处境地的原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被称为“荣光女王”,其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而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开始确立。……1689年,议会宣布威廉为英国国王,玛丽为女王,双王统治持续到1694年(玛丽二世去世),“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和传承,“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从荣光女王到双王统治,英国霸权时代呼之欲出。
——摘编自徐明月《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二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观察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对国际体系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惟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王诗成《中国2l世纪海洋战略构想》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概述材料一中“从荣光女王到双王统治,英国霸权时代呼之欲出”的有利因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论证材料三中三个时代论断的合理性。(1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以人为中心B.肯定贵族政治的合理性
C.否定封建特权D.批判个人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图1 中世纪教堂圣母子壁画       图2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部分)
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C.自然人性的复苏D.宗教改革的开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  《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
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
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