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史 > 【改革】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改革】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四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2分)
(2)归纳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2分)
(4)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结果。(3分)
答案

(1)矛盾:梭伦要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矛盾。(2分)
(2)观点:政府应当鼓励工业发展。
体现:殖产兴业;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3分)
(3)问题: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1分)
态度:结合国情有选择的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分)
(4)结果:梭伦改革为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近代化的亚洲强国(或促进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各自改革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可归纳提炼出主要矛盾,梭伦要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矛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归纳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知道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即可得解;利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联系材料中的“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可知是殖产兴业,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抓住“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可知问题是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并利用这一史例,来推断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结合所学表述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如结合国情有选择的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分析归纳来概述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梭伦改革为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近代化的亚洲强国,或者促进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核心考点
试题【【改革】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主要考察你对近代史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张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A.平均地权B.土地国有C.驱除鞑虏D.节制资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2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材料3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
(2)根据材料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3)根据材料2简说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以上思想主张说明了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之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