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语句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子视臣如草莽,则臣视...
题目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来源:
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语句是: [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子视臣如草莽,则臣视君如寇仇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语句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子视臣如草莽,则臣视】;主要考察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恶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振之?而私以尓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当今,我们仍能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的积极因素有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别尊卑,明贵贱”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修已安人,正心修身”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人物的思想中,体现“中庸”主张的有
①孔子 ②梭伦 ③苏格拉底 ④亚里士多德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4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