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题目
题型:0121 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草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与天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
(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3)材料三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三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主要考察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二人的思想在哪个方面存在明显矛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可能是谁的观点?其代表作品有哪些?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