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主要经济政策 >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促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因素B.政治体制C.市场因素D.国...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促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体制
C.市场因素
D.国际因素
答案
A
核心考点
试题【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促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因素B.政治体制C.市场因素D.国】;主要考察你对主要经济政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班牙是中国在欧洲的好朋友、好伙伴。近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交流方面成果丰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探究问题一 16——17世纪中国——西班牙贸易状况材料一 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百年,此乃通商明验”。16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以马尼拉(今菲律宾地区)为集散地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
(1)依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中国——西班牙的贸易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问题二 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堂吉诃德》材料二 海洋冒险的成功推动西班牙出现了短暂的强盛。国内专制王权与天主教会勾结,宗教裁判所镇压一切进步思想与人民的反抗。1605年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堂吉诃德》出版,一年之内竟再版六次。书中疯狂而可笑的堂吉诃德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奴役人,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理想主义的符号。(2)分析《堂吉诃德》问世时欧洲社会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问题三 工业革命为什么是在英国,而不是在早期大西洋贸易的主导者西班牙发生材料三 由于英国个体商人资本不足,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筹集资本的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等迅速发展。民间从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由此导致英国本土各阶层利益占有格局的急剧变化,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龙登高《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完成制度原创——兼及明清中国的讨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4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题型:河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