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主要经济政策 >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租)其肆(商铺)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6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12分)
答案

(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6分)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6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主要考察你对主要经济政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
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D.海外敌对势力对封建政权的威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小题1: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指的是保护农业和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展。
小题2: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反映出了宋代城市周边小镇的繁华景象。
小题3:17、18世纪荷兰、英国等国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小题4: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开始了。
小题5:工业革命后“所有一切国度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小题6:鸦片战争后,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举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小题7: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因素是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压制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
小题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是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小题9:向明中学历史学习小组收集到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如下:1978年;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小题10: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2分) 如何评价这一基本经济思想?(4分)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怎样的历史条件下?(4分)
(3) 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绸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谕旨,规定出洋的商船“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土丝和二蚕湖丝都是质地较差的丝)”,头蚕湖丝(优质蚕丝)禁止出口。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铁锅出口有什么规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为解决国内丝价不断上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土地增多  ②精耕细作  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④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