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主要经济政策 > (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是否支持观点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6分)
(2)观点二中“北大西洋胜利”包括了西欧的发展,请概括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3)观点三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4)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观点三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8分)
答案

(1)支持。理由: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的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反对。理由: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评分说明:支持或反对2分;理由任意两点4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零分。)
(2)主要原因:①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②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③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④思想文化上:民主自由思想、人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西方价值观影响力不断增强。⑤科技: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学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等成果促进人类进步。(评分说明: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不得超过8分)
(3)原因:①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②从本国实际发出,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评分说明: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不得超过6分)
(4)贡献:①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②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③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欧盟,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④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评分说明:一点3分,两点6分,任意三点8分,不得超过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是开放性设问,基本要求是观点和理由要紧密结合。如果支持“1820年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在中国”,则主要从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上对比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完成前的欧洲,点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世界领先;反之,则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状况,指出西欧具备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2)关于19世纪初到1945年(20世纪中期)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等角度说明,突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关键词: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民主法制观念、自然科学重大理论成果等。
(3)借鉴上一小题的思考方式,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重大经济发展决策、思想解放、国际环境有利等角度思考,总结浓缩,突出主干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4)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战后经济体系、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等角度予以说明。其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体系、经济发展趋势。同样要突出主干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主要考察你对主要经济政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6分)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10分)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户所领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而有罚”。这一规定
A.是为了促进手工业的发展B.对手工业生产进行适当调节
C.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
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材料三: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休宁人汪镗,去“海上业贾”,终于“饶裕自若”,“生子五人,皆强干能世其业”,但他在临终时仍叮嘱其子:“吾家世着田父冠,吾为儒不卒,然麓书未尽蠹,欲大吾门,是在若等……”。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徽州地区比较普遍,这一现象
A.导致了重农抑商B.使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C.提高了商人的的地位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