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主要经济政策 > 农商之辩(26分)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农商之辩(26分)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材料一的主张体现什么政策?(2分)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些决策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二:“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中央),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经济)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势益重。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2)关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除材料二的分析外,还可有哪些补充因素?(6分)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四:……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4)据材料四,概括英国环境得以治理的因素。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0分)
答案

(1)政策:重视农业(2分)
依据: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重视农业,为争霸奠定物质基础(2分)
(2)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策的鼓励;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改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刺激。(每答对1点得2分,总分不超过6分)
(3)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每答对1点得2分,共6分)
(4)原因: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每点3分,共6分)
启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立法保护环境。(共4分,答对1点得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可以看出材料一的主张体现了重农的思想。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并且小农的作用日益重要。重视农业有利于争霸战争中取得主动地位。(2)材料二主要说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材料问题问的是材料说明的原因之外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政策的刺激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贸易的作用等,这些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3)从材料“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可以看出英国实行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此外,成立了皇家学会,重视科学的作用;从材料“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也可以分析的出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4)从材料“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可以看出英国通过立法的方式治理环境污染,从材料“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可以看得出各个阶层的斗争也推动了环境的治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性的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农商之辩(26分)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主要考察你对主要经济政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分)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
(2)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长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A.稳定物价B.严禁流通C.抑制商贾D.提倡节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