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汉代时期商贩订立的合伙契约,共有十人合伙共贩。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贩运已经初具规模,故选A。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材料体现了商人的契约意识,而非体现了诚信、道德等,故排除。
核心考点
试题【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西都杂记》称:“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B.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C.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御街
D.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出版时文反映了哪些现象?(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 ,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二、三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6分)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6分)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8分)
(4)你认为宫崎市定是采用何种史学范式立论的?试说明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