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三 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
材料四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概括其本质特征。(2分)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一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2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3分)
(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4分)
答案

(1)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2)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剥削。(2分)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
(3)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3分)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伴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分)(答出以上任何2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经济结构。(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体现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农耕经济发展的关系;(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出现了雇佣关系;(3)材料三四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弊端,它是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逐步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考点
试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至清代,“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绩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逐渐取代麻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