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5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3分)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试从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要评价其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金融措施简表
法案或政策
时间
核心内容
《紧急银行法案》
1933年3月9日
授权总统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建立由财政部监管银行的健全系统。
《1933年银行法》
1933年6月16日
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实行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1933年证券法》
1933年5月27日
要求公开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公司管理人员的姓名与薪资、交易证券的公司,以给投资者更大的信心。
放弃金本位制度
1933年4月5日
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33年4月19日
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度。
美元贬值
1934年1月10日
美元贬值40.94%,以增强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3)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4分)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美国怎样确立在世界金融秩序的地位。(4分) 
答案

(1)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4分)
需求: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任2点4分)
(2)原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任2点4分)
作用:近代化史观角度: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把货币从金属货币改为纸币,实现了货币的近代化;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近代化。(任一点2分)
全球史观角度:纸币取代金属货币,顺应了世界货币纸币化的潮流;促使中国法币与世界主要货币英镑、美元的挂钩,也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任一点2分)
(3)特点: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4分)
变化:由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2分)
确立: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即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铸币经历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第二小问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等方面分析原因。
(2)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有利于中国币制和经济的近代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3)依据材料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分析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美国实现了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核心考点
试题【(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有在西方,才出现过大量的城市共同体。……要发展一个城市共同体,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在政治性的定义里,(西方)城市的特征就是作为上述权利之担纲者的、一个特别的市民身份团体的出现。
——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没有公社自治所体现的共同体占有的城市特权。……没有形成行会争取自治的强大运动,相反,却起着补充官府行政空白的作用。行会上层以个人资格捐官买官,得到散官头衔后更易服色。在西欧,城市以公社为单位取得特许权,中国则是个别上层分子与官府、贵族勾结,以个人身份取得某些特权。”“中国地缘性纽带的村社组织在井田制崩溃时已经破坏,残存的是血缘宗法纽带而不是地缘纽带,因而行会受到官府控制,没有独立的城市法庭。”
——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各自主要特征。(1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右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登州是唐代著名的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经济中心不再是政治中心
B.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C.扬州和广州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张岂之《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3分)
材料二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三个这种类型的都市。(3分)
材料三 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到15世纪,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及影响。(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生活于
A.汉朝B.唐朝
C.宋元D.明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