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
题目
题型:浙江省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摘自任文使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
题型:0117 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 [     ]
A.以铁犁牛耕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
B.以家庭作业为主的手工业经营模式
C.以“重农抑商”为主的经济政策
D.以“男耕女织”为主的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
题型:河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没有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化专制阻碍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B.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海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