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树嫁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重农政策...
题目
题型:0127 月考题难度:来源: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树嫁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D
核心考点
试题【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树嫁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重农政策】;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C.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D.经济停滞,文化倒退
题型:0111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展现了一幕幕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画作《姑苏繁盛图》描绘了“……入姑苏郡城。其间……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图中人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者多达12000余人;河中船帆如云,近400条;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展示了清朝兴盛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1)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何没有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2)材料二描述的场景发生在哪个世纪?与电力时代相比,这个时期西方的发明之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下表是某个家庭l970年的有关材料: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深受苏联影响。材料三中的票据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什么内容与弊端?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前30年比后30年好。(4)请就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9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 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图7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6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     ]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题型:0128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