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土地买卖的现象却来越频繁,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核心考点
试题【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主。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为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3)据材料三,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及原因。(4分)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2分)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我国农业走向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历史因素有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  ②土地逐步私有化  
③农业生产家庭化  ④均田制的推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1913年张謇在就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摘编自 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李鸿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4分)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实业主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以下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①粟   ②水稻   ③玉米   ④ 小麦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B.中国的资本主义
C.自然经济D.自然经济和中国的资本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