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应该是[     ]A.汉代的尚书令B.清代的议政王大臣C...
题目
题型:0116 月考题难度:来源: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应该是

[     ]

A.汉代的尚书令
B.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C.明代的内阁首辅
D.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答案
C
核心考点
试题【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应该是[     ]A.汉代的尚书令B.清代的议政王大臣C】;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题型:0115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拟票者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摘自《明史》卷8

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明会要》卷29

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它的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需取决于批红。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明代内阁拥有了丞相之权,也有人认为内阁并无丞相之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25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一本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内阁大学士为3至6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的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然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以上材料讲述的是

[     ]

A.汉代察举制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处
题型:0128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