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2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
答案
(1)内涵:(8分)“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分)
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2分)
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2分)
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分)
(2)(8分)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2分)
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2分)
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分)
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2分)
(3)(4分)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1分)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分)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1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1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北宋政府将地方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开创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B.隋朝
C.元朝D.唐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皇权至上,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1)隋唐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1分)应如何评价?(4分)
(2)明清两朝为维护皇权,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
应如何评价?(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最高管理机构是
A.枢密院B.行中书省C.宣政院D.理藩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