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可得出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是其原因之一,因为秦代已经确立官僚体系不再考血缘做官;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说法错误,因为隋唐时期才开始;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说法法正确,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虽然没错,但是当时并非为削弱其权利,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直到唐末的藩镇割据才史后代认识到这一点。故选C。
核心考点
试题【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D.中央集权制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4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3分)
(2)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9分)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西周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