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一、议定皇帝名号(公元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封建”还是“郡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两次朝议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8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三作者对此有何看法?(8分)
材料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括明朝政治的特点。(6分)
答案

(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裁,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
(2)措施: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宰相及大臣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
(3)措施:解除大将兵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作者看法: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多,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
(4)职责:“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朝议...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议定皇帝名号...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封建”还是“郡县””和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指出秦朝两次朝议的最终结果分别是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即可概括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关于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考查的主要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结合所学不难得出。
(3)根据材料三“...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再结合所学即可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即可概括出作者对此的看法。
(4)根据材料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称“传旨当笔”...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即可概括明朝内阁得主要职责,结合所学不难概括明朝政治的特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一、议定皇帝名号(公元前】;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是《诗经·大雅》中记载的有关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史料,其译文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该史料反映了西周
①国家的管理方式 ②血缘家族的特点 ③官僚政治的特点 ④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二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概括这一制度的弊端。(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有何创新之处?(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