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耕作的粮食产量增减状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全球温度上升3℃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耕作的粮食产量增减状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全球温度上升3℃后,靠雨水耕作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是
A.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的保障没有减产
B.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小题2:全球温度上升3℃后,除了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外
A.总体上还会使全球自然灾害得到缓和B.物种因降水的增多变得更加丰富
C.还会改变全球水热资源的空间配置D.太平洋中的小岛将被完全淹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判断,中低纬度粮食减产严重,中高纬度粮食有所增产。主要原因是热带地区蒸发加剧,气候变得干旱;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有利于农作的生长。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核心考点
试题【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耕作的粮食产量增减状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全球温度上升3℃后,】;主要考察你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图1 
图2
(1)图1中A气压带名称为            ,B风带名称为       
(2)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1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2中       所示(填甲或乙)。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3)试分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在成因上的不同点。
                                                                          
(4)2010年2月下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大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5°~8°。读近几十年来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所在纬度位置波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的地区
A.高温多雨B.炎热干燥
C.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气旋活动频繁
小题2:1989年7~8月份,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降水状况是
A.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
B.华北地区降水偏少,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C.两地区降水都偏多
D.两地区降水都偏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21世纪末将没有冬天”。据此回答题下列各题:
小题1: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①SO2、NO2排放 ②CO2排放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⑤化石燃料大量燃烧 ⑥森林遭破坏
A.①③④B.②⑤⑥C.④⑤⑥D.①②④
小题2: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一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的春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南北走向山脉东西坡两个风塔所测风速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由图可判断出           
A.地球大气层中风速大小与高度成正相关
B.40—60米高度内,1号风塔风速的垂直变率小于2号
C.l号风塔的位置更适宜建风电场
D.l号风塔位于山脉西侧,2号风塔位于山脉东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低压的槽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部的风向分别为
A.西北、东南B.西北、西南
C.东北、东南D.东北、西南
小题2: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高于西南端,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A.暴雨和冰雹天气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连绵的阴雨天气D.干热风(焚风)天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